跳到主要內容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4)

這個廠牌還有很多寶藏等著樂迷挖掘,接著再介紹幾張提琴名家的錄音。先特別推薦一片此廠轉錄的大提琴文獻,由樂迷都很熟悉的Pierre Fournier擔綱演出。

Fournier讓大提琴的歌唱兼具斯文與濃情曲序安排尤有韻思情感表達直接延伸到琴腔共鳴上。(Meloclassic MC 3010

初聽這張Fournier專輯時不禁讚嘆,那曲目安排真像在聽演奏會,沒想到仔細一看,還真的是場演奏會!即使開頭的巴哈尚不是這位大師的最佳狀態,但接下來,他在布拉姆斯的奇異表現卻深刻地抓住我的耳朵,那分奇異應當是來自技藝的自由不羈。他拉奏的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彷彿告訴聽眾「這曲子可以如此運用色彩」。他的彈性不在速度上,而是在有節制的速度中盡情揮灑多彩弦聲,充滿勁道之餘,也使音樂與「僵直」沾不上邊,獨具品味,於是也約莫可以理解Joseph Szigeti當年對Fournier的側寫:「他那阿波羅式的美感與這些年增長出來的忖度觀瞻令我印象極其深刻。」從這聽覺印象往下延續,會發現專輯後頭的「小」品,竟也有著不小的格局。

例如馬黑的佛利亞舞曲,跨度之大好似從水汽淡漠轉入氤氤氳氳。舞曲主題被揉音放大到近乎不合理的地步,弦聲炙熱,然後在一次次變容中,提琴的共鳴發散出來,音色剛強的那一面逐漸消解,遂而轉出多變又篤厚的弦聲,撥弦與隨後段落突顯漲滿的感性,讓這舞曲有了多層風貌。更難的是,他要如何在熱血沸騰之後轉去演奏德布西?心境上怎麼扭過來?畢竟德布西的音樂完全又是別種套路了呀!

Fournier的德布西大提琴奏鳴曲拉得簡潔纖細,沒有贅肉;一方面幫助聽者憑著聽覺理解作曲家的和聲設計,一方面又引起我的困惑……他的心思怎麼能這樣收放?聽著他演奏曲第二樂章,語氣密集地溢於音符之上,使我想起黛敏郎的文樂;儘管意旨互異,但展現出的聲音質地頗有接近之處。整首奏鳴曲走過,聆聽興味不減反增。仔細想想,可以歸功於Fournier的演奏帶來很多樣的印象,布拉姆斯以色彩與雄健撐場,德布西則訴諸帶點蒼白的敏感,同時,音樂結構也照顧得極為清楚,誠然名家手筆。

後面三首「小」品隱隱串成可與前面「大」奏鳴曲相抗衡而同等熾烈的套曲。如果單純看曲目表象,是一首法國作品、一首西班牙作品,再一首法國作曲家擬的異國風曲目,看似像拼貼,但實際聽來,一首哀歌配一首短歌及一首舞曲,其中情意的連貫轉折,像極了一闋幻想風格的套曲。

先是佛瑞哀歌,因著豐腴又穩定的奏法,韻味寬廣。旋律大器吐納,越聽到中後段,越能感受音符推進帶來的「擠壓」,最後情緒釋放出來,再由鋼琴一帶,音樂表現又不同了。真要說起來,那畫面也許是「我揮揮衣袖,帶走每片雲彩」吧。然後Fournier接上一首多那第亞短歌(El Mirar de la Maja),在哀歌之後吸吮著看不見的傷口,儼然成了首完美的間奏曲。葛拉納多士的多那第亞短歌集本就包裹著無數繆思,挑這首接在佛瑞之後,不僅承接合宜,意境也連帶顯得更為深邃。它樂句簡單,鋼琴負責召喚,而大提琴只消婉轉分毫,就焦灼著欲拒還迎,乃至於甜美的壞滅,聽來魅惑至極。這樣的揪心導到拉威爾的哈巴涅拉淡出,恰到好處,整個音樂編排徹底喚醒了聽覺對淡雅格調的渴望。

其他人也看過:

爵士喫茶寫真雜記 Jazz Olympus!

聊聊《爵士喫茶案內所》與電子書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