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2021音響經驗雜談:音樂性、音響性、解析力

|舊唱盤、大驚奇|      平時的參考唱盤是 Pioneer PD-D9 和 Audiolab 8200CD V12E ,偶爾也會換些不同價位的唱盤試試味道,不過去年完全被一台 1980 年代末期的唱盤「收服」了,是加拿大的 Museatex CD-3 。      過去我一直有個「執念」,就是要收到 Ed Meitner 的訊源器材,後來知道他曾經創立 Museatex 此一品牌,就先試著從網路上購入該廠的中古訊號線淺嚐風味;沒想到 Museatex 的訊號線便宜又好用,甜潤怡人,用在前端百搭百順,完全出乎我對二手平價線材的期待,於是便下定決心要弄一台 Museatex 訊源回來好好聆聽。當然市場上識貨者眾,要品相好又要功能正常的,價格肯定不低,就這樣尋覓多時,總算有天看到品相、功能、價格都極好的中古品,連同運費算下來,還比預算便宜了約二百美金,二話不說,旋即聯繫賣家購入。      收貨後當然迫不及待地一面煲機,一面測試訊號線搭配。搭配原廠訊號線自然順耳,就個人聽感來說,原廠訊號線搭配耳機系統沒什麼問題,不過在二聲道上聆聽管弦樂時,美則美矣,寬闊感與俐落感仍稍稍力有未逮;經過幾番測試,最後為 Museatex CD-3 配上錄音室訂製線材,整個畫面總算打開,這才更進一步感受到 Ed Meitner 與其團隊的調聲功力。除了背景比想像中來得黑,這部訊源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活生感」與「解析力」,聲音細節都給得很直接,甚少修飾感,不走軟調暖聲的討好路線,該豐潤的就是豐潤,該乾澀的就是乾澀,速度及音場都到位,尤其形體與音色之清晰讓我愕然,聽來竟有高價音響般的質感,明暗對比錯落有致,實在忍不住要大呼撿到寶了。沒想到一部三十來歲的、入門價位帶的 Museatex CD-3 令我在音樂性與音響性兩方面都得到大大的滿足。 |音樂性、音響性、解析力|      提到硬體的「音樂性」與「音響性」,在發燒友交流間似乎是習以為常的用語,不過究竟有沒有比較確實的形容方向呢?這組描述性詞語似乎有點飄渺,又往往能夠意會,近幾年來,倒是漸漸歸納出自己使用這兩個詞的差異:若用「音樂性」形容硬體設備,通常是指它具有「流暢順耳」的特質;相對地,若說「音響性」,則是想要強調它能「鮮明刻劃」錄音內容的特色。也就是說,兩個詞雖然方向不同,但並不互斥,優良的硬體其實應該是兩者兼具的,只是我們玩音響的過程常

《爵士試聽間》 出版雜談

今年出版的初衷在書內前言大概交待過,不再重複,倒是想趁這機會先聊聊「為什麼是聚焦在這些日本樂手」。除了「名家名盤和爵士樂歷史背景已經有許多中文資訊」這個原因,其實或多或少也包括個人對爵士樂的想法。 Photo Credit: 作家劉書甫  爵士樂的一個特點是很自由,也就是「它可以是什麼」—— 在不被規定綁死的狀態下,它可以是什麼?它可以是樂手創意的實驗場,也可以是發燒錄音的實踐所在;它可以是Kenny…Garrett,也可以是Kenny…G;它可以是大敘事與反抗,也可以是小家碧玉的感懷與抒情。所以《爵士試聽間》的英文標題最後寫成In a Sentimental Room,相信Duke Ellington大人有大量啦。  另外,從樂迷消費的角度來講,「有聽說過、有點好奇、想知道有哪些片可以買」是很重要的。在找出哪些片值得買之前,先知道這些樂手有哪些出版紀錄,可以省下很多工夫。在以前我瘋狂蒐集CD的年代,試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現在有串流服務,實在方便太多太多太多了,所以書中最後兩章加入Spotify條碼,希望大家可以聽個盡興!  如果對爵士樂有興趣,找個自己喜愛的樂手開始聽就對了。之前也有收到幾位新樂友的私訊,想購入爵士樂相關書籍,除了大家都知道的Ted Gioia,這裡還要推薦兩本:《非搖擺不可》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入門指南;若要推薦給進階樂迷,相信《爵士DNA》能成為大家更深入理解爵士樂的契機。  關於書本身的製作歷程:去年採用凝雪映畫紙,因為照片呈現多;今年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所以改用偏暖色調的道林紙,對眼睛比較友善。字級字體則是編輯與美編的精準眼光,希望四十歲以上的讀者翻閱時也不會覺得吃力。  文字多的書,翻閱起來的手感又是另外一回事。看紙樣的時候,意外發現道林紙的手感很適合。道林紙的特性是紙的表面沒有塗布,纖維紋路感摸起來很舒服。  至於封面:為什麼黃色方塊在那個位置⋯?因為,如果真的有一個實體試聽間,那大約就是門把或者推門的位置。  最後則是聊聊書中附贈的專輯《Sunny》: (1) 專輯《Sunny》目前在日本Tower標價2,619日幣,限量重製隨書發行,希望大家喜歡。 (2) 不織布套從日本進口,每一片都是親手裝入袋子的。在裝袋過程中,一併確認光碟外觀和厚度手感。另外,每50片會抽出一片試聽,確認都能夠正常播放。 (3) 安插口是專業印刷廠設計的尺寸

台北音樂喫茶 寫真雜記 古殿樂藏

古殿樂藏 台北市北投區西安街一段 169 號 2 樓   鄰近捷運站:明德站(三號出口) 營業時間:預約制 店休:週二 電話: 0975-057-467 粉絲頁: 古殿樂藏   留聲機: Victrola Credenza 1925 類比訊源: Technics SL-1200MK4 類比數位轉換器: RME Fireface UFX 、 Lake People ADC RS 04 喇叭: PSI Audio A14-Ms 、 友人手作訂製款式

台北音樂喫茶 寫真雜記 Taste Cafe

Taste CAFÉ 台北市中山區雙城街 43 巷 16 號   鄰近捷運站:中山國小站(一號出口) 營業時間: 09:30-18:30 (週一~週五)、 13:30-18:30 (週六) 店休:週日 電話: 02-2592-6182 臉書粉絲頁: Taste CAFÉ   類比訊源: Zorin Audio TP-S1 唱放: AVID Pellere Phono 數位訊源: OPPO 103D 數位類比轉換器: Tube Fans Audio TFA AD-1 DAC 擴大機: Tube Fans Audio Windsor 150 、 Balancetronic Elsa 喇叭: JBL L200 、 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II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10)

目前為止,在我聽過的 Meloclassic 發行裡,至少有三份讓人印象深刻的舒曼「第一號鋼琴奏鳴曲」錄音。最早聽見的是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版本( Meloclassic MC 1034 ),表現大膽磊落,骨架清晰;上一回提到的 Reine Gianoli ( Meloclassic MC1044 )則是用梳整過的、具有延續性的句法來處理,技巧方面儘管稍感掣肘,依舊饒富樂韻; 這次要推薦的是 Rosl Schmid 的詮釋。   Schmid 演奏的舒曼隱隱透露出浪漫樂派的歷史底蘊,清晰端正而不死板。 ( Meloclassic MC 1048 ) 初聽 Rosl Schmid 的彈法,確實是建立在舒曼短片似的、快速輪轉的樂思之上,然而反覆聆聽之後卻得到另一種印象。她流動的速度使曲旨從破碎的即興轉進長篇的揉捏,最終統攝為浪漫的語法 —— 這語法自舒曼的奏鳴曲、幻想曲,一路拉了極長的圓滑線,直至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作品 ——Schmid 以這奏鳴曲奏出深長的浪漫遺緒。她在第一樂章塵埃落定的最後幾個小節,釋出遲疑,帶著那遲疑唱起第二樂章的私語,怎麼不讓人聯想到拉赫曼尼諾夫同樣破碎又真摯至極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以及那些扣人心弦的前奏曲?終樂章時,她的雙手輪番帶出紮實又協調的聲部音量,一面點出舒曼作曲的氣質 ,一面顯露自己對樂曲的把握。 專輯一併收錄了她演奏舒曼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畢竟是電台挖出的歷史檔案,整架鋼琴的鳴響、光澤都偏向黯淡,無法完整彰顯這位鋼琴家的風範,但是從中間音域的琴音來想像,那種聲部音量的配比、線條的吐納都相當傳神,她的現場演出可能有著遠超過檔案紀錄下來的魔力。(順道一提, Schmid 曾經師從 Walther Lampe ,此君曾和克拉拉舒曼學琴,所以她也算是和舒曼頗有淵源。而 Schmid 在 1960 年代的一位學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 Maria João Pires 。)   Yemelyanova 彈奏的拉赫曼尼諾夫與 Goldfarb 彈奏的柴可夫斯基,為歷史錄音文獻再添輝煌。( Meloclassic MC 1049 ) 既然說起拉赫曼尼諾夫, Meloclassic 有份不得不提的演出,絕對讓熱愛拉氏作品的樂迷大感驚喜,這演出收錄在「 Legendary Soviet Pianists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9)

專營歷史錄音的 Meloclassic 善於挖掘名家淹沒在浩瀚檔案庫中的珍寶,更有意義的是,當年那些未得到大廠傾注資源而身影逐漸模糊的演奏家們,也在這個廠牌中再現榮光!這回連載,再聊三位女性鋼琴家。   此輯收錄兩份 Valmalete 的協奏曲現場演出,展現強大的控場氣勢。( Meloclassic MC1052 ) 很久沒有在聽聖桑的曲子時大冒雞皮疙瘩了, Madeleine de Valmalete 偏生就是那例外。聽她彈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無疑是那個騷包又有章法的聖桑,第二樂章只聽 Valmalete 順勢一灑,那些鋼琴顆粒精準又驕縱地從兩只喇叭中間彈射出來,第三樂章更是信手拈來,給了這曲目應當有的華麗。 Valmalete 的演奏正如同聖桑的構思,絕非只靠技巧抓耳,專輯用她的聖桑打頭陣更多的是宣示意味,因為這首協奏曲是現場錄音,緊接在後的莫札特「第九號鋼琴協奏曲」亦同。專輯收錄的兩份現場演出,若只講樂團部份,以現在標準看,實在有點曖昧,但是那樂團的曖昧蓋不住 Valmalete 的修為,其自信從手指之敏捷、音色之清晰、速度之均勻皆能察覺出來,這些特質在現場的莫札特協奏曲錄音展現出來,並且揉合為嚴格的樂句,甚至帶有凌駕於指揮之上的「權威感」,她猶如領著樂團共同探索莫札特為各個聲部埋下的紋路。 Valmalete 生於 1899 年,與傳奇的 Yvonne Lefebure 和 Marcelle Meyer 同輩,少時已受到聖桑青睞,屬於神童型的背景,長大後又得到拉威爾與柯爾托等樂界名流的賞識,在法國演奏圈內也是號有頭有臉的人物。其演奏生涯很長,但對於錄音一事相當淡泊,活動範圍也以歐陸為主,所以名聲沒有隨著唱片工業的發展遠播海外。 Valmalete 於 1999 年過世,過世前有留下一些錄音,可在 Arbiter 發行的「 Rediscovered Master: Madeleine de Valmalete 」( Arbiter 144 )尋得。 雖然本回聚焦在 Meloclassic ,但不妨一提上述 Arbiter 的發行。「 Rediscovered Master: Madeleine de Valmalete 」收錄了她三十歲前、花甲之時、乃至九十歲後的錄音,前後對照起來特別發人省思。如果單聽她 1928 年的錄音,難免會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