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2)

 介紹歷史錄音的瑰寶,難免會遇上幾位演奏家是當年風光一時、現今卻鮮有樂迷知曉的。每當碰到這樣的演奏家,第一個想法自然是想要趕快把這些錄音介紹給樂迷,讓大家接觸到那些迷人美妙的片刻。

第二個想法接踵而至:再怎麼好的演奏家,也是很容易被遺忘的——所謂時代風采終究要褪色,時光荏苒,物換星移,一代又一代的風華會逐漸逝去。我們希冀從歷史錄音中聽見的特質還能延續多久呢?確實,多數時候我持積極正面的想法,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風潮,音樂表達的方式有所轉變其實是常態,但總不免略生感慨。事物終將遭人遺忘,幾乎是不可逆的,如果還有機會重溫歷史中的片刻,已經相當幸福了吧?

於是第三個想法應運而生,音樂如果是記憶的載體,發行歷史錄音的人就值得我們投予掌聲,有人聽、有人願意討論分享,對發行者來說就是最大的回饋。這麼多禁得起反覆咀嚼的演出,哪怕只是多一個聆聽的人也好啊!雜感表過,這回來介紹法國小提琴家,Janine Andrade。 

Andrade生於法國貝桑松,母親是鋼琴演奏者,對她的音樂教育扮演吃重的角色,她很早便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是早慧的小提琴家。1936年,她轉至名家Jacques Thibaud底下學習,接下來以演奏家的身份持續活動,直到二戰開始。二戰後,她是法國前往德奧地區交流的音樂家之一,受到更國際化的關注。接下來19501960年代(本回介紹的錄音就在這個區間),演奏生涯逐漸攀頂,也和不少指揮大家合作過。如今她受人遺忘,多少還是一陣唏噓,或許這和她在1972年中風有關。當時她在教學途中突然中風,導致失語與右半身偏癱,想當然爾,許多活動不得不被迫中止。她的名聲逐漸為人淡忘,大概也與健康狀況不佳有很大的關係吧?

在有限的生涯資訊裡,這一段有意思:Andrade進入巴黎音樂院不久,1931年就得到院內競賽首獎,評語寫道「她以飛翔般的音色貫串整場演奏,技巧上不見閃失,對琴的掌控得心應手,而我們也期待她施展更悠遊、更機敏的魅力」。這評語出自何人無從得知,但從錄音中可以追想「飛翔般的音色」大抵是何等樣貌,她1955年至1960年的錄音裡頭,技藝風格已有所成,而當時評審耳中欠缺的那分悠遊或許也生出來了。 

▲Meloclassic MC 2021。這張專輯有一半是現場錄音。雖說現場沒有把樂器音色捕捉得很好,但還是能聽見Andrade由弱音開始揉捵音樂的美感。

Meloclassic MC 2021這張專輯來講,聆聽Andrade的錄音,一開始會聽見稍稍獨特的鼻音,更引人細聽的是分句習慣。她擅長從弱音起始,把樂句的氣息拉長,就像是把好幾個小節的音符控制在同一個圓滑奏裡頭(儘管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她的樂句安排就是有辦法生出悠長的句法,確實有著讓音樂浮動起來的質感,貝多芬第七號小提琴奏鳴曲由她詮釋起來,因為這般特徵而顯得風流倜儻。再舉一例,莫札特的奏鳴曲K. 454,很難說這莫札特屬於示範級演奏,詮釋也稱不上頂尖,但那一句又一句緊密接連的演奏風格同樣有把旋律翔騰起來的況味,強弱隨時流轉的歌唱效果強調出音符(甚至樂段)的連結,儘管多少磨平了音樂中的自然對比,但那分細膩亦不流於矯揉造作,讓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話說回來,嚴格檢視錄音細節,其現場演出的音色並不是總能完美地與伴奏契合。有時候無法把持住美聲音色,有時則是節奏稍不精準,聽起來難免像個破綻,貝多芬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的演奏就能聽見這類問題,說不定這是演奏家心浮氣躁的表現吧?不過,錄音室裡的Andrade表現之優異,完全可以讓人忽略現場錄音的瑕疵。

盧賽爾(Albert Roussel)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對我來說是非常像黑色電影的一首曲子,不少晦暗傾斜的片段,尤其前兩個樂章。Andrade在第一樂章的表現稱不上完美,但「失重」、不均衡的表現有到位。進入第二樂章,鋼琴的音型很有意思,如石板路上謀財害命的腳步,加上提琴蜿蜒的聲線,更幻化出煙霧瀰漫的黑色美學;聽的人無能為力,只能在暗橙色的傍晚任由一場謀殺逕自發生。(盧賽爾曲目我並不熟悉,但即使是在有限的聆聽經驗中,也不禁覺得他的曲子有時畫面感相當強烈,好比他的鋼琴三重奏,簡直可以當作一派抒情的電影配樂來聽。)

從盧賽爾這奏鳴曲的詮釋中,我感到Andrade的特質很難解析明白,若要追根究柢,或許我會說特質在於「速度」與「腔調」。另一張專輯Meloclassic MC 2013收錄她拉奏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可以進一步說明。 

▲Meloclassic MC 2013。這張專輯錄製於相近的年份,但彷彿更容易聽見Andrade內斂穩定的一面,或許是因為錄音室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沉著吧?

單單速度這點其實很難說清。在古典音樂的範疇裡,選擇速度是很微妙的,因為演奏速度大多沒有死的規定。只能抓住一個原則:要替一首曲子選擇適當的速度,必須先嚼熟那首曲子,從而決定展開音樂的手法與速度。從這個原則來講,Andrade演奏的法朗克小提琴奏鳴曲幾乎把所有音符都串出邏輯,讓旋律與情緒大肆流淌,使這首奏鳴曲的格局顯得大器而美。而佛瑞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她的速度選擇同樣巧妙,因而流暢耐聽。

那麼「腔調」又該怎麼說呢?應該說,端看樂曲音色的變化是否自然,就像講話的腔調是否自然一樣。如果用比較抽象的譬喻,我會說是音樂的「陰影處」、聲音的「低迴餘韻」。聽Andrade演奏佛瑞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陰影與低迴都表達得相當適切,有時候甚至從輕盈的線條中照出莫名哀愁。到第三樂章,氣氛為之一轉,中間插入藕斷絲連的段落依然能呼應前一個樂章的情緒,佛瑞把小提琴寫得很美,但要是沒有找到合宜的腔調,很難浮翩美感如許。這張專輯能聽到Andrade多些內斂穩健的味道,尤其在舒伯特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的表現,每個樂章的每個主題都有不同個性,音色營造會配合音樂情緒,時而飄逸、時而飽滿,這樣的舒伯特詮釋也有意思。

綜合來說,這次介紹的Andrade專輯,兩張都推薦。MC 2021這張主要是為了推薦盧賽爾的奏鳴曲,如果您對這曲目不感興趣,單純想體會Andrade怎麼安排音樂的邏輯,那麼我建議您先聽聽看MC 2013這張。聽過了她的舒伯特與法朗克詮釋,相信您很難不動心去聽聽她的貝多芬與盧賽爾。


其他人也看過:

爵士喫茶寫真雜記 Jazz Olympus!

聊聊《爵士喫茶案內所》與電子書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