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1)

就音樂聆賞來說,聽眾可以直觀地感受,也可以藉著一套美學系統達致更深層的、更強烈的審美快感,同時,對於演奏方式的考證本身亦是學習聆賞的脈絡。聽覺經驗是如此一層層疊加的,而歷史錄音的價值也基於如此理解而豐盛了起來:它紀錄了演奏者的風格、特定的詮釋手法、現今罕有演出的曲目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一併側寫了某個年代的演奏風潮與當時錄音設備的性能。

歷史錄音除了有「認識某個年代演奏風尚、認識稀有曲目」的文獻意義,還有「挖掘好演奏、帶給樂迷對味的演奏家」這番聆賞樂趣;Meloclassic最拿手的就是不斷挖出冷門卻優異的演奏家,或者應該說,這些演奏家當年其實頗有名望,卻在時代淘選後漸漸受人遺忘……總之,這廠牌已經發行了不少有意思的音源,帶來的感動不一而足,就先從Wanda Luzzato講起吧! 

Meloclassic MC 2026Luzzato的專輯越聽越有味道,這套2CD有太多值得咀嚼的詮釋細節,推薦給重度歷史錄音迷。

首先要聽的第一個重點是:Luzzato中庸自持的技法之下,音樂表情是怎麼做出來的?從她拿手的舒曼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來聽,節點清楚、分句不求特出,如同她在別張錄音的表現,那股自持自重竟然也能點出舒曼的詩意,是否正因為她的演奏習慣不求誇大,所以反倒能映照不同的作曲家個性呢?抱持著這種疑問去聽她演奏的葛利格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大概就更會這樣揣測了,音樂處理一樣樸實,但第二樂章中極為纖細又篤實溫柔的氛圍難以言喻!這能說是忠於樂譜的個人風格嗎?好像總是比譜上「多一點情緒」,又那麼地具有說服力,堪稱極品。

也許就是那微妙的「多一點」、那收放之間的忖度,讓布拉姆斯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得出了一番醍醐味。此處必須強調,在我心中,布拉姆斯的這號作品是極難表現的室內樂曲目,尤其「樂思的轉換」著實不好連貫,就像賽車場上的賽道有著隱隱約約的曲折,每一個小轉折都需要技術與巧思,段落銜接上亟需演奏者用心安排時值,以傳達內斂而豐盈的韻味,這剛好對上了Luzzato的特點,既不張揚,又可以給樂句適度的情感。

對了,說到演奏中的情感,無論是葛利格纖細易碎的那一面或布拉姆斯的樂思轉圜,單看小提琴就不公平了,必須要同時歸功於伴奏者Hans Priegnitz,他讓鋼琴聽起來和煦溫暖、恰如其分,整張專輯的鋼琴風格並不光芒四射,但永遠順耳服貼,與小提琴聲部營造很多可圈可點的細節,假使這套專輯少了這鋼琴家,肯定要遜色許多。下面提及的錄音亮點,在您聆聽時,也別忘了注意鋼琴家是怎麼支撐小提琴表現的。

再聽專輯中的貝多芬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這是一首可愛而奇妙的作品,好像一面洋溢著愉悅、一面向遠方不可名的事物呼喚。倘若貝多芬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是在宣告樂壇他擁有掌握這種體裁的能力,那麼第二號就是他告訴聽眾,兩種樂器蘊含的趣味遠比想像還多:尤其第二樂章,亮點是「丟出一個樂句、兩個樂器對唱」,疏密有致,迴旋糾纏。這樣的音樂只怕演得濫情,不過在Luzzato掌控下,音樂線條穠纖合度,其演奏方式在浪漫時期曲目方面有很好的示範效果,她著重句法的造型,甚為講究「弧度」,彷彿闡釋著:音樂的表情符號不會只是單一指示或片段的效果,為了表達情緒細節,演奏者需要設法把運音(Articulation)的種種連貫起來。

要是上面那些老掉牙的曲目無法勾起您的聆聽欲望,可以試試胡拜的奏鳴曲。我不願意說「Luzzato果然得到乃師真傳」這種無法量化評量的推斷,但當我聽到第三樂章那麼生機盎然,簡直勾勒著春日的江河大景,也不禁心蕩神馳了起來。Luzzato的詮釋不求瞬間抓住耳朵,但就是耐嚼,越聽越有想像空間,好比這第三樂章:鋼琴如大江,姿態低低地帶著小提琴觀覽風光,於是,小提琴的形象多變,有時像花鼓遙遙點綴著熱鬧群眾,偶而嬌嫩似蓓蕾初綻,整個音樂氛圍越靠結尾越見激盪,最後突然一陣喧囂,猶如大江奔騰著出港,相當精彩。 

照片擷取自專輯解說冊內頁。Luzzato與恩師(兼貴人)Hubay的珍貴合照。

從錄音中的表現大膽推測,Luzzato1932年的國際小提琴競賽能以13歲之齡奪得第四名,應是有優異且紮實的根基,而非偶然。(同場比賽並列第四名的是年紀相仿的Ginette Neveu,而且評審可是一眾明星哩,包括Adolf BuschCarl FleschJeno HubayBronislaw HubermanErich KleiberJan KubelikGeorg KulenkampffPierre MonteuxErika MoriniArnold RoseJosef SukJosef SzigetiKarol Szymanowski……等人,能拿下名次肯定都有過人之處。)

其他人也看過:

爵士喫茶寫真雜記 Jazz Olympus!

聊聊《爵士喫茶案內所》與電子書

Meloclassic 歷史錄音回顧 (8)